巴蜀历史



  
重庆市巴蜀小学校(简称巴蜀小学),学校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张家花园巴教村15号,占地面积:18246.4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5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4130平方米。1933年由王缵绪创建,首任校长为周勖成,原名私立巴蜀小学校。1950年成为中共西南局干部子弟学校,改为公办,1954年更名为重庆市巴蜀小学校,1980年,重庆市教育局复收为直属小学,恢复“巴蜀小学”校名至今。1983  年恢复使用巴蜀小学校校名,为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直属学校,重庆市示范学校,教育部全国基础教育定点联系的四所小学之一。1991年7月4日,经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批准,学校升为副处级单位。2001年,经重庆市教委批准成立国际部,获招收外籍学生资格。2007年9月1日、9月3日,学校参与举办和管理的重庆市渝北区鲁能巴蜀小学和重庆市巴蜀蓝湖郡小学先后开学。
           
  【早期校园概况】
           
  
自1933年巴蜀学校开办时起,校园主体即在重庆市区张家花园,北临嘉陵江、南靠观音岩山坡,地形为东西两山相夹的狭长地带。
  1933年立校之初统计,学校占地面积为4000方丈,校舍面积为420方丈。有校舍12幢,包括教室16间、图书室1间、实验室2间、学生宿舍28间、教员宿舍7间、校工宿舍11间。
  1949年10月15日统计,学校全面积为山及地250亩,其中运动场15亩,校园50亩。
  校舍合计168间,另有实验场所2处。校舍包括:办公室12间;教室17间;图书馆及实验室5间;学生宿舍26大间;教职员宿舍及住宅80小间;其他18间。另有露天运动场1500方丈。
                          
   【教育管理】
           
  2009年起,学校秉承“继承固本、系统规划、整体推进”的管理思路梳理巴蜀历史,拟定《巴蜀小学三年发展规划》,坚持和创新巴蜀“精神与行动并举”的管理文化、“创造与个性共生”的课程文化和“科学与人文统整”的服务文化。“大部制统整研究,小学校创新落根”的管理机制日臻完善,形成了校长室领导下的校务部、课程部、物业部三个核心部门作研究督导,5所小学校(低中年级部、中高年级部、住读部、巴蜀书院、巴蜀国际)落根一线作实践转化的管理模式。
           
  【历任校长简介】
           

           姓 名     性 别    职 务           任职时间

          周勖成      男      校长        1933-1950 

          刘西林      男      校长        1950-1957

          (其中:黄清华  女    小学部主任         1951-1957)

          胡 越      女      校长        1957-1958

          向玉安      男      校长        1958-1972 

          赵玄凤      女      校长        1972-1975 

          汤治铭      男      校长        1975-1977 

          陈录荣      女    党总支书记、校长    1977-1988 

          钱 玲      女    党总支书记、校长    1988-2000

          廖文胜      男    党总支书记、校长    2000-2009 

          马 宏      女    党委书记、校长     2009-至今


             ————巴蜀发展历史沿革————

  1932年起
             
  
通过《新蜀报》向社会发表办学总方针――《重庆市私立巴蜀小学宣言》,明确提出了学校的建校宗旨:创造一个新的学校环境,实验一些新的学校教育;学校的育人目标:头脑是科学的,身手是劳工的。围绕学生“三重生活”,提出了“教养兼施”“手脑并用”的教育原则,短短几年间学校成为了川东地区小学教育实验中心。1950年,学校由西南军政委员会接管,改为公办,邓小平同志指示“只许办好”,学校迎来了长足发展。
             
  20世纪80年代起
               
   
秉承“趋合时代,适应潮流;发扬文化,扶植思想”的巴蜀教育追求,伴随改革开放序幕的拉开,巴蜀人率先在全国小学展开了四轮16年的“创造教育的科研实验”。实验充分激发了学生学创造、乐创造、敢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显著提高;全面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树立了巴蜀教育在全国的影响力。
             
  2000年起
             
  学校迎来了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机遇,在“激活生命的梦想教育研究”课题的引领下,实施“品牌战略”发展思路——以塑造“品牌科研、品牌教师、全国一流品牌学校”为奋斗目标,以“儿童思维、文化建校、团队精神,有效服务”为办学策略,搭建了师生家长追梦的平台,让巴蜀成为了一所激活生命的“梦想学校”——激活学生成长的梦想、激活教师智慧的梦想、激活家庭幸福的梦想。
             
  2009年起
               
  巴蜀人以“创思想型百年老校”为宏伟发展愿景,系统梳理和研究了学校办学经验,鲜明提出了“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的办学理念,以先进的思想立校,以创新的实践强师,以厚重的文化育人,突显了学校“律动教育”为学生而办的办学特色。全体巴蜀人围绕“团队”和“课程”两大实践方向,紧扣理念“落根”,实现行动“转化”,  深化素质教育,共同追求一种有境界的幸福教育生活,实现了巴蜀教育科学发展的新跨越。
                 
           

————历史名人与巴蜀小学————


王缵绪

  字治易,学校创建人、董事长,籍贯西充,职业军政,原国民党四川省主席。
  1885年四川西充的穷乡僻壤,家庭属于中医世家,家道中落后但受到当时的教学风气,由两名哥哥供其读书,在成为秀才即将去考举人之时,时值清朝末年,成立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毅然投考。毕业后,参加辛亥革命,积极抗日,陆军上将军衔。
  1929年5月14日,登出他自己的主动辞职书,深感四川教育离梦想太远,于是游学欧洲,归国后办教育。当时的军长刘湘苦苦挽留,甚至给予四川盐运史的官位,1929年底时,上任时收到了盐商的贺礼,得到一笔资金。
  从观音岩到嘉陵江江边的张家花园,是一个棉商的私家公园,经人介绍和撮合,达成共识,修建巴蜀幼稚园,计划免费的招收平困学生,出资了买地的资金时4万银元。刘湘慷慨解囊,出资建立了“湘院”,用回廊来把学生的生活、学习来结合在一起。王董事长又出资修建其他配套设施——食堂、澡堂、操场等等设施。
  虽1932年春建成,但王董事长倍感自己没有杜威、胡适的教育思想,自身无法实现教育的教与育结合,与卢作孚先生交流后,邀请黄炎培先生推荐合适的人选——周勖成。于是1932年7月高薪聘请,亲自前往朝天门码头将周勖成校长、孙白才主任接来学校,在日夜促膝深谈中,达成教育理念的一致,由周勖成校长全权负责学校教育,王董事长决不干涉,非常信任和尊重,甚至连自己的儿子因违反校规校纪遭到开除都一视同仁。
   达成共识后,招聘教师、修建校舍、编写了相关的一系列教学教材,让王董事长、周校长的9个子女做试教。两人撰写的巴蜀宣言让人,招来了150多人,从面试、实习、考察全重庆市的学校的实践活动,最终确定了7名教师,即德才兼具,有契合巴蜀教育精神。
   1933年,招生了117名的春季学生,在教育理念上,要达成“教与育”、“教与做”的统一,提出必须要住校学习。学校扩建了大礼堂、住宿楼等建设,同时在师资上,校长有160个大洋,甚至超过当时的重庆市市长。在货币贬值时,甚至发放金子。为了保障资金,修建了10个民房大院,用租金和押金来补贴学校的开支。
   1936年,新建初中部;1939年,重庆轰炸后迁移西昌;1946年,还兴建了大学部。当时巴蜀学校西昌分校的部分学生得了疥疮,但是教师们用崇高的精神,去治愈了100多个人,在移风易俗作出贡献、并结合实际情况,调整教育教学的角度。巴蜀学校在重庆的战时学校,大轰炸期间的办学更加艰辛。
  1943年,学校在物价升值上,在开学之初就立刻买了粮食,存在粮仓,又遇到粮商的破产,更感困苦。于是巴蜀学校十周年校庆期间,孔祥熙、何应钦等三十四人发起筹建“治易兴学纪念堂”。
   1938年,主动签字转移了所有权,261件文物捐赠了政府。1950年,政府对所有学校进行审查,王董事长主动向西南军政委员会要求接管,最后确定8所学校为示范学校,第一名就是巴蜀小学。
  家族四代都是巴蜀小学的学生,1920当教育科长时,与卢作孚进行的思想变革的教育。
             
  故事一:
  因为私立巴蜀学校于1933年开始创办,所以1935年第一届学生毕业时仅仅只有四个。但就是这样的四个学生,学校却非常重视,专门为这四个毕业生出了一本书。书中内容有学生的习作,有老师们的评语以及相配的照片等。虽然学生们所记述的都不是宏伟目标远大理想,但直至今日,读来仍旧令人感觉率真而充满童趣。
             
  故事二:
  王缵绪先生,1885年生于四川西充,西充是川北历史上的一个贫困县,被称为“苕国”。父亲四十多岁时才得王缵绪,但王缵绪才两岁多时父亲便亡故,母亲一人带着三个儿子艰难度日。母亲让两个哥哥参加劳动,共同努力将王缵绪送进学堂读书。后清政府成立新军四川速成学堂,王缵绪去考举人,遇到学堂不收学费,还免费吃饭,于是王缵绪弃文从武考取了四川陆军速成学堂。1908年毕业服役时遇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从副排长升至军长、集团军司令,还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衔。
             
  故事三:
  王缵绪先生怀揣教育理想,因痛恨军阀,深感中国教育离理想太远,于是决定留学欧洲,然后回来创办学校。于是写了辞职书,但当时王缵绪是师长,刘湘是军长,刘湘还专门写了挽留信,愿意出资帮助王缵绪办学。
  当王缵绪先生与卢作孚先生谈起教育时,发现思想是那样的一致,于是请卢作孚先生去做教育科长,推进教育新思想,移风易俗,要一起创办理想的学校。后来,卢作孚找到蔡炎培先生做推荐,蔡炎培先生推荐了周勖成先生。而当时周勖成先生身在浙江,却愿意从浙江到重庆来推进新教育。于是周勖成于当年八月带孙伯才先生一起赴重庆办学。
             
  故事四:
  王缵绪先生高薪聘请周勖成、孙伯才等人管理学校,以完全放权的方式将学校交予周校长和孙主任,只向学校提供资金支持,不干涉学校教育教学之事。当他的儿子因打老师而被学校开除时,王缵绪先生均不参与处理,而是放手让学校按照校规进行处理。


周勖成

  周勖成(1891-1968),名尚志,江苏苏州人,现代教育家,巴蜀学校创办人,首任校长。 1932年夏,经黄炎培推荐受王缵绪、卢作孚邀请入川,与1933年创办重庆巴蜀学校,连续18年任校长,直至1950年卸任。在任期间,周勖成以“公而忘私、正大光明、诚实不欺、朴素毋华”即“公正诚朴”为校训治理学校,按照“教养兼施,中小并包”的方向办学。周勖成延聘知名教师任教,对清贫而又刻苦学习的学生,不论在校还是升入他校,均有学校承担学习费用,成就了诸多学子成才。
  周勖成领导下的巴蜀学校民主空气极为浓厚,他大力推荐进步教师来校任教,使学校反内战争民主的气氛非常浓烈。当时中共地下党员刘家树在校当语文教师,学校师生参加了由“抗爆联”发起的抗暴大游行。声援北京师生,抗议美军制造的“北平沈崇“事件。抵制国民党蓄意制造的反苏大游行,为促进重庆的解放作出了贡献。
  周勖成作为巴蜀校史上的首任校长,不仅是现代教育家,也是一个著名的爱国者和社会活动家,受到巴蜀师生的崇敬。


叶圣陶

  叶绍钧(1894-1988),字圣陶,著名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抗战期间在重庆、成都、乐山等地居住八年。1938年1月9日,叶圣陶先生抵达重庆,10日受周勖成校长的邀请到巴蜀学校参观校园,与周校长、孙伯才主任、卫楚材主任等同学好友会面。叶先生参观巴蜀学校后很感概地说:“巴蜀学校设备很好,孩子们在里边享福。” 2月,叶先生受聘巴蜀学校教授国文,每周授课时间十一小时,月薪40元,住湘园。巴蜀学校校园四季鲜花绽开,叶先生说:“巴蜀学校中碧桃海棠均含苞待放,每晨看看,为之心喜,花不必开在自己家里,有得看总可欣然。”
  叶圣陶先生在巴蜀授课期间,为巴蜀学校撰写了第三首校歌,流传至今。叶先生离开巴蜀学校后,曾多次写信谈到对巴蜀的惦记。特别是1939年5月3日日机对重庆实施大轰炸事件,叶先生每逢看报纸必得注意重庆巴蜀学校的有关消息。叶先生1944年8月22日回重庆时,曾专程到巴蜀学校看望周勖成校长以及他生活了半年多的巴蜀校园。


孙白才

  执笔建校宣言。契合巴蜀小学的建设,撰写了《学校的科学设计》一书。重庆大轰炸后,孙白才主任用双手,一点一点的从废墟下把校史资料刨出来,整理后有74多卷的资料,现存在重庆档案馆。抗战前,抗战期间,抗战后,巴蜀文集有20、30篇从不同角度反映早期巴蜀教育,第一届毕业生只有4名学生,但是学校为其出了一本册子《我的过去、现在、未来》。

 

 

周恩来在巴蜀园操场作报告

  1940年9月24日,应中华职教社和黄炎培先生的邀请,刚刚访苏归来的周恩来同志来到抗建堂作报告。为确保安全,黄炎培先生临时决定将报告会移至不远处的巴蜀学校。在操场的一张饭桌上,周恩来同志作了题为《国际形势与中国抗战》的报告。据统计,前来聆听报告者达到两三千人之多。

 

 

邓小平对巴蜀办学提出指示

  重庆解放前后,大批南下干部来到重庆。解放初,为解决随军子弟的教育问题,中共西南局决定建立一所干部子弟校。考察多所学校后,中共西南局选定巴蜀学校作为干部子弟校。1950年12月12日,西南军政委员会指派刘西林正式接管巴蜀学校,学校性质由私立变为公立。邓小平同志指示:一切不动(指人事关系),只许办好,不许办坏。

 

 

————巴蜀风貌————


 

  巴蜀精神

  《巴蜀精神》是周勖成校长及巴蜀学校教职员工思想境界的自我表达:
  巴蜀精神是真。处事真切,待人真挚。不为了某种原因而有所顾忌,也不为了某种原因而存心敷衍。做到怎样的程度,成功还是失败,巴蜀是真实的告诉大家,不加丝毫的润饰,使真相失去;也不愿设法隐蔽,使阴影不显露。要真的做,要做到真。教育原是书呆子的事业,真金才不怕火呢,书呆子自勉着。
   巴蜀的精神是动。始终是动的,不滞留在某一个时间里,也不拘泥在某一份动境里。时间是不会穷尽的,巴蜀便永远要扶着醉人,爬上高岗,走下陡坎,又爬上高岗,走下陡坎。书呆子还这样自勉。

 

 

  巴蜀校风

  建校十八年来,巴蜀小学形成了独有的纯朴校风。社会各界普遍认为巴蜀小学的师生在生活方面能吃苦耐劳;学业方面能认真努力;对人方面互尊互敬。“进了巴蜀的学生,受到这种校风的感染,很容易变成‘巴蜀型’的学生。”


————巴蜀管理————


重庆市巴蜀小学校董事会

  1932年《私立巴蜀小学宣言》发布、1933年正式兴办巴蜀学校后。1934年6月重庆市政府指令,准予巴蜀学校董事会立案。重庆市政府指令教字第10092号“令重庆市私立巴蜀小学校董事会主席王缵绪,呈一件为造报校董会立案暨学校开办学校立案各项表册予立案由,据呈赍到各表尚无不合,准予立案并候函转四川省教育厅备案,此令。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六月,市长潘文华”。
   重庆市私立巴蜀小学校董事会由董事长一人、董事十人,名誉董事十八人组成。

 

主席校董:

  王缵绪,籍贯西充,职业军政界,住址金汤街;

校董:

  潘仲三,籍贯仁寿,职业军政界,住址天主堂街;

  唐子晋,籍贯仁寿,职业军政界,住址领事巷;

  陈兰亭,籍贯丰都,职业军界,住址会府;

  范绍增,籍贯渠县,职业军界,住址大溪沟;

  李鑫五,籍贯巴县,职业商界,住址川盐银行;

  吴受彤,籍贯成都,职业政界,住址川盐银行;

  甘典夔,籍贯荣昌,职业政界,住址公园路;

  卢作孚,籍贯合川,职业政界,住址民生公司;

  石体元,籍贯宣汉,职业政界,住址市政府;

  温少鹤,籍贯巴县,职业商界,住址柑子堡;

名誉校董:

  曾子唯,籍贯富顺,职业军界,住址走马街;

  陈怀先,籍贯开江,职业政界,住址市政府;

  赵资生,籍贯巴县,职业商界,住址朝阳街;

  康心如,籍贯陕西,职业商界,住址美丰银行;

  周宜甫,籍贯贵州,职业商界,住址中国银行;

  李奎安,籍贯巴县,职业商界,住址丝业公会;

  王兰楫,籍贯巴县,职业政界,住址莲花池;

  黄元贲,籍贯西充,职业政界,住址石板街;

  汤壶硚,籍贯巴县,职业商界,住址曹家巷;

  陈丽生,籍贯巴县,职业商界,住址川盐银行;

  连雅各,籍贯壁山,职业商界,住址小什字;

  魏诩丞,籍贯巴县,职业商界,住址大井巷;

  杨赞卿,籍贯江津,职业商界,住址适中花园对面;

  何说岩,籍贯西充,职业军界,住址石板坡;

  唐棣之,籍贯泸县,职业政界,住址蹇家桥;

  季叔平,籍贯大邑,职业政界,住址打枪坝;

  杨芳龄,职业教育,住址文峰塔广益中学;

  曾纪瑞,职业教育,住址省立第二女师范学校。

  1936年11月,季叔平因病去世,补充赣江中学校长曾吉芝为名誉校董。

  巴蜀科学管理

  1935年5月,教育部派郭专员和顾督学到四川考察教育,在重庆考察了包括巴蜀学校在内的十余所学校。在其视察报告中,他们特别谈到应在四川增加设置实验小学的意见,并具体提出将重庆巴蜀小学校定为川东中心小学。报告说:“……前项实验小学如为财力所许,应于重庆增设一处,俾树立川东一带小学研究工作之中心。是项小学成立前,可暂以私立巴蜀小学为代用之中心小学,俾其领导地方小学研究改进。”
  1936年3月,教育部下发《关于改进四川教育工作的意见》,采纳了陈礼江督学在视察报告中提出的关于改进四川义务教育、中等师范教育、职业教育、小学教育具体意见。关于小学教育方面第六条规定“……应令重庆私立巴蜀小学,领导川省小学改进初等教育,同时应令全省小学教师前往参观,收观摩之效”。
  巴蜀小学行政原则建筑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学校要做到:

校务绝对公开;
组织力求周密;
事业分工合作;
导师完全专任;
治事根据科学;
手续务须简洁;
经济尽量节约;
研究不惮烦劳。

 

 

  巴蜀走动式办公

  每天清晨,周勖成校长首先将校园巡视一周,如果发现校园有问题,马上安排人及时处理;有时周勖成校长还要到学生宿舍查看内务情况,帮助他们学会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起居;学生上课时,他轮流在各级教室里听教师讲课,观察学生听课是否认真;下课后,周勖成校长常常坐在通往诱诲堂的长廊里,与过往的师生交谈,包括教学的、生活的、社会的各种问题。师生关系极为融洽,当时就有媒体记者称赞说:“巴蜀学校如同一个幸福的大家庭。”

 

  巴蜀教师

  巴蜀小学制定《重庆市私立巴蜀小学校教员登记简则》,对招聘教员的资格条件提出具体要求,除规定学历条件外,特别强调的是具有教育实践经验、成熟的学识和研究能力。应聘教员参与教育教学的研究是整个招聘教员工作的重点环节。

 

 

 

————巴蜀课程————


 

  巴蜀教研

  巴蜀小学试行“设计教学法”、“各科中心教学法”、“做中学”等新教育教学方法,
  巴蜀创办初期举办的实验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活动计有:星月娱乐会、小运动会、消寒娱乐会、习作批判会、游艺会、康乐教育成绩展览会、儿童卫生教育展览会、国防教育成绩展览会”、迎新会等。

 

 

  巴蜀教学方法

  巴蜀小学实验新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要学生在“做中学”,反对“读死书”,要求学生通过各种作业和各种活动获取知识。学校根据不同的年级和学生性别,在劳作课时间安排不同内容的劳动,分为家事、工事、农事几种。学生在劳作课制作的成品是展览的主要内容,如木工组制作的茶几,缝纫组编织的毛衣等。学校开辟了专门的手工劳动工场,指派专门师傅指导学生劳动,令参观者大加赞叹。在诱诲堂的东北角,有学校小农场,学生在此种植蔬菜、瓜果、玉米等,饲养家畜家禽,每逢节假日,学校便用劳动收获的产品请同学们分享。
  1936年,巴蜀学校遵教育部令,选送校园师生生活照片、中小学各科成绩、学生利用劳作科制作的各种工艺品,参加英国伦敦举办的国际教育博览会展览,其展品受到奖励。同年,四川省教育厅转教育部令,指示巴蜀学校实验注音符号教学方法,巴蜀学校使用词组实验法进行实验。

 

 

 

 

  新闻研究会

  新闻研究会于1948年4月成立,由戴时雄先生指导。每周活动一次,或由指导先生讲解新闻方面的知识,或邀请报界人士到学校作演讲,或组织学生到报社参观实习。参加新闻研究会的同学每期都有增加,最多的学期达到三十多个会员。研究会成立后,戴时雄先生带领二十余名研究会学生三次到《中央日报》参观,数次外出参观,促进了学生对新闻工作的认识,从书本走向实际。

 


  巴蜀合唱团

  巴蜀合唱团是巴蜀小学最具社会影响力的团体之一,由音乐教员冯荣宗先生指导,成立于1946年9月。合唱团除定期每月两次在学校举行音乐晚会外,曾多次面向社会观众举办学校合唱团专场音乐会,在重庆素负盛名。
  重庆《新民晚报》于12月24日刊登《听巴蜀合唱团演唱后》一文,文章说:“在真实美妙音乐匮乏的重庆市,我们有福聆听了巴蜀学校合唱团的演唱,数十位男孩和女孩如洪钟、如清泉,有愤恨、有快慰,在台上尽情的撒播着宝贵的旋律。在这死寂寂的环境里,他们给重庆凭添上了壮丽的声音”。

  巴蜀课外活动

  巴蜀小学的课外活动在当时社会不同凡响。

  据1946年8月至1949年底的重庆《中央日报》、《世界日报》、《和平日报》、《南京日报》、《大公报》、《新民报》、《新民报晚刊》七种媒体不完全统计,关于巴蜀学校开展课外活动的各类报道达一千余条,几乎每天均有报道,而且好评不断。

无论报道文章的数量和评价,学校均居于全市各个学校首位。

 

 

 

 

 

  学校生活指导系

  巴蜀小学成立的生活指导系,负责指导儿童的整个生活,是“训教合一”的组织机构。

  生活指导系下设教导部和保育部,教导部的责任是指导儿童知能教学和治事方面;

  保育部的责任是指导儿童健康教学和休闲教学。

 

 

 

  教育研究成果

  巴蜀小学从1933年6月开始,陆续出版了系列丛书,将学校规程章则,行政过程,儿童治事概况等分别辑成专集,以出让版权的方式由巴蜀印刷社发行,定名为巴蜀小学校实验教育丛书。先后出版的有《重庆市私立巴蜀小学校一览》、《习作批判会》、《童心》第一集、《儿童心声》、《前瞻与回顾》、《我们的初中》等六种,系统总结学校创办初期教育教学经验,向社会各界介绍巴蜀教育成果。仅从已印行的六本书中,我们能够了解到学校创设初期的教育教学全貌,以及系统全面的教育研究成果。


————巴蜀校园————


 

  巴蜀校园建设

  1932年8月建校之初,张家花园已属渝郊,一片荒凉,人烟稀少,野草凄迷,半山如屏。学校重新对其进行规划设计。1933年起,巴蜀小学又开始新一轮校舍建设。除觉楼外,新建三层教学大楼,王缵绪先生亲自为新教学大楼题署“诱诲堂”,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之意。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棫园”,建造于1930年的西式民房院落,是巴蜀学校最初所建校产之一,门牌号码为张家花园65号,内有两幢模式一样的三层楼房。1938年至1945年由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租住,租住人史东山,巴蜀学校免收其押金。1945年抗战胜利后,改由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重庆分会继续使用。
  1938年9月,“文协”迁移来到重庆,“棫园”就成为“文协”的办公地点兼住所。每层楼的中间是个厅,两边各有前后两间房,楼下是“文协”会址,“文协”负责人胡风夫妇和文艺评论家叶以群居住。二楼东边的房间是电影导演史东山一家;西边的前一间,住着电影演员舒绣文和摄影师王世珍夫妇,后一间住剧作家宋之的和演员王苹夫妇。三楼东边前一间是“中苏友协”负责人郁文哉一家,后一间住的著名导演郑君里和黄晨夫妇;三楼西边的前一间住葛一虹,后一间住记者陆贻一家。宋之的夫妇后来参加西北电影制片厂工作,离开重庆,电影导演王为一住宋之的房间。二楼和三楼的厅,则由陆续到此的文学艺术界“单身汉”、“流浪汉”等轮流临时居住。
             

  逢到“文协”开会,茅盾、老舍、戈宝权、周而复、胡绳、戈茅、郭沫若、张道藩、王平陵、华林、阳翰生、夏衍、冯乃超、何其芳、刘白羽等聚集到这里。导演王为一曾回忆说:“几十个人一起,空气融洽和谐,欢笑声、争吵声,声声入耳。老舍,吼声如雷,忽起忽坐,满脸绯红。”
  曾经在“棫园”居住过的文学艺术家还有臧克家、姚雪垠、邵荃麟、葛琴、沙汀、艾芜、碧野、丰村、骆宾基、杜巴、田涛、臧云远、章泯、艾青、王亚平等。
  除此之外,不少社会团体借用巴蜀学校校舍,召开各种会议或组织社会活动。如1939年11月30日,宪政促进会首次筹备会在巴蜀学校举行,到会50余人;10月1日起重庆各界参政员先后四次举行宪政座谈会,并决定组织宪政促进团体。1941年3月14日,著名国画家张善子先生追悼会,在巴蜀学校礼堂隆重举行。1942年,黄炎培主办的战时公债劝募委员会设在巴蜀学校内,周勖成校长兼任该会总务主任,为募集战时捐款操劳奔波。

 

 

巴蜀小学全体师生签名支持抗战

————巴蜀影响————

 

  办学成绩获得好评

  巴蜀学校在重庆肩负“战时学校”的任务,由于办学成绩突出,多次受到教育行政机关和社会各界好评。
  1935年11月,教育部陈礼江督学到四川视察,在重庆视察了重庆大学、重庆联立高级中学、川东师范学校、私立巴蜀小学等七所学校。对巴蜀小学给予高度评价,随后,教育部指定巴蜀学校为四川示范学校。
  1937年3月,重庆市中小学校园整洁比赛,巴蜀小学获得小学组第一名,得分80.9分。同年,教育部指定重庆巴蜀中学为优良中学。
  1937年10月,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了解到巴蜀学校的办学成绩,特别安排接见了周勖成校长,并与之合影留念。林森主席亲自题写“成绩斐然”四个大字,巴蜀学校将其制成匾额,悬挂于学校大礼堂正中。这是林森主席代表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巴蜀学校办学成绩的高度赞赏。
  1939年4 月4日,中央社会部及教育部主办的重庆市学生歌咏比赛,本次比赛由应尚能、刘雪厂、李抱忱、贺绿汀、鲁之翰、胡静翔、洪达琪担任评委,教育部长陈立夫到会为获奖者颁奖,巴蜀学校小学部列小学组团体第一名,中央电影摄影场拍摄了专题影片。

  巴蜀社会影响

  1943年6月7日,重庆《大公报》第五版刊登“巴蜀学校立校十周年纪念刊”,教育部长陈立夫为纪念刊题写刊名。主要文章有黄炎培先生《巴蜀学风阐微记》、郭松年等二十六位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为巴蜀学校的题词。郭沫若题词:百年树人 十年树木 木已成荫 人文郁郁  为国之基 愿在小学 阐恶彰善 扬清激浊 蔚成民风 阜我巴蜀 复兴中华 涤荡垢辱 熏风扇和 时雨膏沐 肃肃园林 讴歌化育 大厦如倾 梁栋是祝 旦旦而代 万山将秃  里有庠序 如山有玉 弦歌之风 化民成俗。

  筹建“治易兴学纪念堂”

  巴蜀学校十周年校庆期间,孔祥熙、何应钦等三十四人发起筹建“治易兴学纪念堂”,以表彰王缵绪先生捐资兴学义举。发起人称:“有感于董事长王缵绪(字治易)先生热心兴学,创设本校,所费不赀,艰苦支持,尤非易易,由董事长友好发起筹建治易兴学纪念堂,以志景仰。”  拟筹集资金总额二百万元(国币),由发起人认捐外,向其友好或王缵绪先生亲朋或学校关系人筹集。
  发起人名单:孔祥熙、何应钦、刘峙、陈勤士、许静仁、黄炎培、雷啸岑、包华国、姜吟冰、邓锡侯、潘文华、孙震、唐式遵、李其相、杨森、李寰、范绍增、王成章、刘航琛、卢作孚、何北衡、汤壶峤、康心如、何说岩、温少鹤、郭松年、鲜伯良、曾子唯、熊觉梦、王国源、甫灿云、陈年邵、陈佑天、周勖成三十四人。
  发起人之一黄炎培先生说:“王治易先生创办这学校,有这种远大的眼光,踏实的见地,宽宏的度量,表现出上述种种特点,破除地方观念,但为中华民族努力教养下一代儿女,埋头苦干,凡教的都是真做的。十年成绩,已经有目共赏了,今后几十年乃至几百年,所贡献于新中华国家,造成远大的前程,我哪能预测呢!”

 



————巴蜀校友————


校友 卢国纪

校友 尹集成

  
  民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卢国纪先生,30年代就读于巴蜀小学。
  获美国“模范公民”称号、现任美国麦当劳尹氏餐业公司总裁尹集成先生,自幼进入巴蜀小学就读三年级。他一直认为:“巴蜀是我生活学习的园地,成就及生活的快乐都来自巴蜀。”1942年就读于巴蜀小学。

校友 张存浩

校友 吴敬琏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催化、化工、化学反应动力学直到火箭推进剂、化学激光、激发态化学等前沿科技领域的研究。1937年就读于巴蜀小学。

  在CCTV2000-2001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中,两度获得人物大奖、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在CCTV2000-2001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中,两度获得人物大奖。曾于1938年就读巴蜀小学。

校友 邹家华

校友 王晓棠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30年代后期-40年代就读于巴蜀小学。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少将军衔、原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王晓棠女士,于1939年就读于巴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