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小学建校宣言


教育有成功的一天吗?直接了当地说,不会有。 
    假使你只有空间观念,那么,教育有可以成功的一天。
  假使你在空间观念里承加了时间观念,那么,教育永不会成功。时代潮流在不停地前进,教育怎能停留在时代的后面?文化思想在不停地扩展,教育怎能停留在文化的后面?教育是时代上继往开来的事业,他要趋合时代,适应潮流;他要发扬文化,扶植思想。在未来的时日中,他决没有止境。
  不容讳言的,我国文化思想没有激进的缘故,(是)教育没有长足的进步。更不必讳言的,巴蜀因为地理上的关系,在教育没有长足进步的我国里,不能站在最前线上。怎样去使教育逐步地推进改善,便成了巴蜀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凡是与巴蜀教育有关系的人士,不论是教育的实验(践)者,不论是教育的行政者,谁都观感到这么一个重要问题,而且谁都在谋求一个方法解决这么一个重要问题。只是环境的制裁太厉害了。经济的拮据,足以打破计划。人才的缺乏,足以阻碍进行。因袭的思想,足以影响前途。于是观感到,尽管观感到,解决的方法尽管在想,而重要的问题依然还是重要的问题。重要的问题,尽他成重要的问题吗?不成,不成。
  我们终该得使严重的问题,渐趋和缓--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以内。于是我们便想创造一个新的学校环境,实验一些新的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约可分为三种:一是大学教育,一是中学教育,一是小学教育。大学教育的基础是建筑在中学教育上的,而中学教育的基础是建筑在小学教育上的。小学教育便成了一切教育的基本教育。基本教育的好坏,从直系上说,直接影响到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于是我们(想在)小学校(中)实验一些(新的)学校教育。这个小学校便是巴蜀小学校。
  为什么要创办巴蜀小学校,已简略地说明了。怎么去办这个巴蜀小学校,我们也得说几句,陈在社会人士的面前,请求教益。
   一般的学校,或者是为了经济的关系,设备方面,能从简的都从简了,能省去的都省去了,几乎只有教的地方,没有育的地方,只有教的工具,没有育的工具。整个的教育,畸形的发展。教育的效率,充其量只能做到教而不育。我们的学校,既是创造一个新的环境,一切的设备便当顾及教的种种,又顾及育的种种。在教的设施里,不忘掉育。在育的工作中,不忘掉教。不使他有割裂的现象。凡是小学行政上应有的设备,我们尽量地设备起来。凡是教育原理上应当注意的地方,(我们都)注意。使(儿童)在"教育的"、"科学的"环境里生活。但是奢侈、华美,我们却绝对(避免),不造成贵族的环境。
   哪一个学校不愿聘几位优良的教师?哪一位教师不愿意得到(安定的)工作?然而在教育没有保障的现在,学校本身且在风雨飘摇之中,遑论(教师)?我们(巴蜀学)校,当然也愿意得到许多优良教师,我们更愿意许多优良的教师能集中精神、兴趣于本校的教育。我们要达到这目的,便当竭尽全力来谋求教师生活的安定。我们想,教师的生活安定了以后,便能集中力量、集中精神,对于教育发生兴趣。便会有创造的精神,研究的精神,还愁教育不前进吗?我们为了得到对于教育有真实兴趣的教师,聘任的方法,不和一般的学校一样,我们不以介绍人和介绍信作为取舍的标准,我们当以教师的才能和学校的要求作为选择的前提。一切的教师,都须经过一度教育上的谈话,相当时期的合作,如果教师适合我们需要的,便正式聘任。正式聘任以后,我们不愿意轻易更动,俾得有安定的教师。这样办法,社会人士不能认为新奇吧?我们想,欲免掉入浮于事、事浮于人的弊端,这是一个比较妥善的方法。

试分析一个儿童的生活,简直是三重生活。上学时过的是学校生活。散学后回家,过的是家庭生活。家里玩的不够了,跑到社会上,便接近社会生活。这三种生活的趋向是完全不同的。有时还绝对矛盾哩。学校生活是教育的,家庭生活是趋向享乐、放任的,而现实的社会生活更多非教育的。儿童生活在这样趋向不同的环境里,足以戕贼身心的因子,无形中会渗透到每个脑细胞了,效力便不容易显现。我们要使儿童的身心不受到其他的影响,在正常的状态中发育,儿童便须和非教育的社会生活暂时隔离;享乐式的家庭生活暂时疏远,使之一贯处在教育的生活中,换言之,就是儿童必需完全住校。这好像是枯躁无味。不然,不然,我们不能使家庭生活转成学校教育化,但我们可以使学校生活转成家庭生活化。我们的能力,不能使社会生活转成教育的,但我们可以使学校生活转成社会化。杜威说:"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我们当从这条路上走去。
  为了使我们的学生全部能住校的关系,个个教师都是儿童的导师,同时也是儿童的保姆。我们为慎重从事起见,更当招致许多看护妇(护士),帮助这教育的事情。我们且不在经费上计较,只须在儿童教育上应当这样做的便这样做去。
  我们在前面说过,"创造一个新的学校环境,实验一些新的小学教育",要使理想得以实现,计划得以进行,我们不愿以经费限制事业,愿以事业支配经费。但是,"用少量的经费去办最大限度的事业,收获最大量的效果"一句话,我们仍作为行政上的一个原则。学校教育的通病是,学生只知道念书,不知道用书;教师只知道教书,不知道指导学生用书;学生只知道求纸面上的平面知识,不知道求事实中的立体知识;教师只知道传授纸面上的平面知识,不知道指导事实中的立体知识。学校教育不和实际相应,便是为此。学校教育尽量扩充,而国民能力不能增加,也是为此。学校培养的人才,不适合社会的需求,也是为此。我们认清书是一种工具,应当活用这工具。获得前人的经验,我们更认清足以获得知识的工具,不只是书,是以我们应当尽量地指导儿童利用各方面的工具、获得各方面的知识。孙中山先生说:"学校之目的,于读书、识字、学问之外,更当注重于双手才能,力求实用"。我们应根据先哲的教育名言,决定我们的"手脑并用"的教育原则。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头脑是科学的,身手是劳工的。最后,我们很诚恳、忠实地这样说:我们决以最大的努力,期获最大的效果。敬请各界人士给我们最大的助力。
  注:1932年8月,由周校长提出,经过董事会同意,在重庆《新蜀报》,发表了《重庆市私立巴蜀小学宣言》,它是一个办学总方针。

校董,王缵绪。校长,周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