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小学课程文化


巴蜀小学秉承1932年“创造一个新的学校环境,实验一些新的小学教育”的建校宗旨,践行“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的办学理念。

近年来,基于小学教育基础性、全面性的特点,学校总结八十余年办学经验,构建起律动课程体系,突显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并确立了“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课改路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核心素养。

巴蜀小学律动课程,源自巴蜀人安静务实的教育教学实践,并通过全体学术委员和管理干部集体共商,在理论的建构与实践的创新中得以不断完善丰富。

围绕育人目标,学校从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三个层面进行了多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创造个性共生的课程文化”,具体体现为课程体系的开放性,课程实施的创造性,课程评价的发展性。

 

巴蜀小学律动课程体系构建

 律动课程.png


解读

一、学校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注重学生文化修习、社会参与和自主发展等各维度全面而个性的成长,研制巴蜀儿童发展核心素养,并校本化表达为学校育人目标:培养头脑科学,身手劳工,自信、豁达、优雅的现代公民。

二、在创生“创造与个性共生的课程文化”的过程中,学校主张教育因生而动的价值取向,凸显尊重、激发、共生的律动教育三要素——尊重学生个性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研磨学生;激发师生内在生命动力,张扬个性;寻求师生素质的共生共长,各美其美。

三、律动课程包括:基础学力课程、生活实践课程和潜能开发三类课程,通过“教室小课堂,学校中课堂,社会大课堂”三种课程形态一体化实施。

1基础学力课程的重要目标是夯实学力,通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打牢文化修养根基,包括基础内容和拓展内容。

一是基础内容,是遵循《课程标准》,以“学习者为中心,活动为载体,平等参与”为基本理念,课程实施突显巴蜀“参与式教学”特色,对国家、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同时,通过重组教材、重构教程、适时适度改变课程形态进行跨班、跨年级、跨学科、跨时空的个性化学习,让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水平匹配。

二是拓展内容,是基于学科的延伸,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突显综合化和实践性,促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2生活实践课程的重要目标是养育习惯、培养品行,掌握基本生活技能。重点是回归儿童真实完整的生活,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和全程育人,探索“德育课程的综合化实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和自主发展。

一是德育课程群。建立起回归儿童生活,涵盖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活动、班级教育活动、少先队活动课程等,即与学生德行培养领域相关联的综合性德育课程。

二是环境课程链。把校园、教室等学生完整生活场景作为课程环境和资源来构建,通过文化校园、儿童校园、创造校园的营建,通过学校、家长与社会资源课程的建设与管理,形成教师、学生、家长共同构成的人文环境链,在共同经历中滋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3潜能开发课程的重要目标是发现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潜力,并提供相应的支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一是项目学习课程。以“项目学习”帮助学生围绕任务(问题/主题),依据评价标准,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地跨学科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多方面智能,培养广泛的学习兴趣。

二是个别定制课程。以“综合评价”为抓手,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自我发展需要,开发相应的测量工具,科学反映不同学生的发展差异和发展潜力,找出适合不同儿童的方法,提供个案咨询指导和订制个别化学习课程。